close

  中新網麗水7月8日電(見習記者 李婷婷)“一座城市不應該只有GDP,還應該有DNA。”城市的DNA,就是文化。如黛群山中縱橫交錯,八百裡甌江川流不息,浙江的麗水。以青山為底色,秀水為線條,正用細膩筆觸勾勒出這塊江南深處的秘境。
  生態,是麗水最大的優勢。深諳此道的麗水揚長避短,把“原生態”印記植入城市的文化因素,將山水生態和特色文化相融合,猶如給城市註入健康基因一般,為該地經濟轉型升級的“新引擎”。
  一副油畫開闢出文化產業鏈
  19世紀,法國巴黎城外,楓丹白露森林入口處,巴比松小村。一幫厭倦學院派的畫家來此定居,以寫實手法表現原始森林、溪流、帆影,形成“巴比松畫派”。
  21世紀,浙江麗水郊外,依舊是河灘、老屋和悠閑農人。晨霧給山水蒙上輕紗,濾去塵間的喧囂。20多位畫家從各地遷居而來,崇尚自然寫實的巴比倫畫派,在中國找到了並不很山寨的生活摹本。
  此地名叫古堰畫鄉,它還有個俗名——大港頭。校服打扮的美院學生總能在這裡找到最好的寫生位置,他們扼守著老街口的千年古樟、各個老街巷口以及飄著輕霧、帆影點點的渡頭。
  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,這裡的山青水美就吸引了不少藝術家來寫生拍照。而隨著越來越高的游客訪問量,2005年,麗水開始建設由通濟堰、甌江風光、巴比松油畫等元素整合而成的“古堰畫鄉”景區,並將其打造成為國內知名的美術寫生基地、創作基地、行畫生產基地。
  “借‘古堰’揚‘畫鄉’,讓生態和文化相得益彰。”古堰畫鄉管委會主任何成貴介紹說,此後,麗水成立了油畫院、修建古堰畫鄉美術館、攝影館、江濱畫廊古街區、通濟堰水利文化長廊……一個完整的以原生態文化資源為基礎的文化產業鏈,在古堰畫鄉形成。
  截止2013年,包括中國美院、中央美院在內的300家藝術院校已在古堰畫鄉建立了寫生創作基地,而年接待寫生創作的畫家和學生也超過了10萬人次。漫步畫鄉,仿佛走進一幅油畫。身穿美院校服的學生撐起畫板,一筆一划專註創造,令人心馳神往。
  而在附近的“畫鄉一條街”上,40餘家江南建築風格的大小行畫企業和原創畫廊亦是錯落有致,生產的“商品”油畫也遠銷西方國家和韓國等地。
  在這裡,藝術找到了它的市場,畫家的才華也轉換成了財富。
  據瞭解,目前,古堰畫鄉已有30多家農家樂的經營戶,直接從業人員也有300多人,年收入達1500萬。2013年度,景區游客共有71.8萬人次,旅游總收入達到6983萬元。
  一張照片定格如梭時光
  早期攝影照片、老式攝影器材、攝影技術珍貴史料……走進中國麗水攝影博物館,好像把時光往回拽了幾十年,依稀可見到絢爛歷史的浮光掠影。自2007年11月18日開館至今,這個國內唯一的攝影專題博物館,成了當地人們駐足觀賞攝影作品的好去處。
  而一張張光與影交織的照片,也傳遞出了這個偏居一隅的浙西南山區小城,如今已搖身變成聞名中外的“中國第一個攝影之鄉”的信息。
  據介紹,在這個只有260萬人口的欠發達地區,卻擁有著可與上海媲美的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人數,攝影愛好者隊伍更是達到了3.5萬人,並先後有3000多幅作品在國際國內各比賽中獲獎。
  此外,以攝影為媒介,該地還連續六屆舉辦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和中國·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,不斷策劃推出高規格、高水平的攝影比賽、攝影展、講座、論壇……依托於濃厚的攝影氛圍,一個規模化的攝影產業群也初顯端倪,包括圖片交易、後期加工製作、攝影器材交易等等。
  麗水的這張攝影證,顯然已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的“新引擎”。
  據悉,目前麗水旅游接待總人數與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幅度均超過30%。麗水攝影文化與旅游產業“碰撞”激發出的經濟效應和品牌效應,也推動了麗水文化、生態、旅游等產業的發展。
  不過,毋庸置疑的是,麗水攝影文化的風聲鵲起,首先得益於她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化優勢。層層疊疊的雲和梯田、古樸清幽的遂昌村落、雲霧繚繞的慶元百山祖、鬱郁蔥蔥的松陽萬畝茶園……麗水各地俯拾皆是的美,以及隨處可遇的浪漫,是無數攝影人鏡頭裡的資源。
  像“古堰畫鄉”和“攝影油畫”一樣的生態文化,在麗水並不少見。麗水萬象文化創意園、慶元廊橋文化園、縉雲仙都文化產業……在這座山水與文化交相融合的綠色之城,山水資源是“形”,特色生態文化是“神”,附“形”於“神”,讓麗水的生態文化產業更加相得益彰。(完)  (原標題:特色山水繪文化 浙江麗水為城市註入“生態DNA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fgqj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